过去20年,中国 直以制造大国自居,而且安详地活在自己的梦中,我们骄傲于生产出了全宇宙 的手机,也为生产了 70%的圣诞老人玩偶而感到自豪,甚至在国外看到产自温州的廉价皮鞋,我们都会感觉很有面子…而不断上涨的人力、材料成本、以及越来越离谱的员工管理难度,正吞噬着中国制造业的美梦,倘若再无法完成升 ,中国制造或许也会变得水深火热,中国制造也该如梦方醒了。
环顾 上 主要的几个国家,美国崇尚创新,且向 范围内输出了微软、谷歌、脸谱等 的品牌,并不断将制造任务外包给其它国家,与之相对应的则是,中国、日本、德国承担了大部分的制造任务,而且都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抢到了 些订单,这些国家在努力程度方面全都值得点赞,但在通向未来的进程中,显然,中国制造慢了半拍。
中国制造 没有上帝?
中国制造的日子因成本问题和员工管理难度而变得越来越糟糕, 些沿海代工厂干脆倒闭,东莞老板自杀未遂的事迹以及那封挺有文采的 笔信都成为当日制造业的头条,更尴尬的是,制造业面对这种不利局面,能想出来的办法实在太少。
中国制造的核心问题,还是基本的品质意识有问题, 直接的表现就是把消费者不当上帝,甚至直接当成弱势群体,而在面对自己的员工时,就更不会有上帝的感觉了。
海尔的张瑞敏曾经用铁锤砸毁了70台有瑕疵的冰箱,在他抡锤之前,依旧有人建议:冰箱有点瑕疵,便宜点卖给中国人吧!这个故事有非常强的审美性,也唤醒了海尔人的品质意识,对这个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,但显然,张瑞敏的锤子没能砸醒更多的制造企业,20年来,我们制造的产品依旧有着“凑合用”的老毛病,拿智能手机为例,苹果的iPhone4在使用了4年之后,依旧能通过翻新的方式来二次售卖;而很多国产手机压根撑不过自己的保修期,在硬件细节、品质标准上更是无法同日而语。
事实上,纵观整个制造行业,我们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工业化产品,更糟糕的是,有关部门也迟迟不能出台相关产品的品质标准,他们的理由是要维护社会稳定, 旦监管太严格,会让大多数企业倒闭。
长此以往,中国制造行业势必会出现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情况,而随之而来的就是连续不断的价格战,营销竞争,拼数量、拼规模、拼市场份额,但质量就是上不去。
中国制造把消费者当弱势群体,于是,产品质量总是不过关,即便过关,也是那种要求 低的标准;同时,中国制造业也没有找到 种合适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员工, 直接的表现就是,把员工看作是机器人,用 种叫做UPH的东西去设定其每个小时的完成量。
如果说UPH这种东西是迫于效率压力而不得已而为之,那么,制造业普遍缺乏的向心力则需要制造企业,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企业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。事实上,好的企业应该给员工发三份工资, 份是人民币,用来养家糊口; 份是情感,有尊重在里头,还有就是提供给员工的成长平台,大概效果就是让员工感觉自己在这里干,特别有希望,并帮助他们不断适应新环境、增长新技能。现在,我们又有多少制造企业能做到这三份工资呢?能把 份痛痛快快发了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产品质量差,导致利润率下降,从而无暇顾及员工收入,更无法投入成本去照顾感情,员工归属感下降,拉动离职率走高,新进员工又因技术生疏而生产出不良品……有很多的中国制造企业都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,无法自拔,直到倒闭。面对产品质量和员工管理问题,中国制造可以虚心向德国、日本企业学习。
日本马桶 冲走了谁的尊严?
谈到产品制造流程的严谨性,不得不提到日本,事实上,在制造业流传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日本的制造业,比如丰田、松下的品质零缺陷标准,多数的日本制造企业中没有不良率的概念,他们甚至 度因过于严谨而错失了创新的改革
现在,日系电子企业虽然集体陷入亏损、索尼、夏普、松下等 企业日子都不好过,但相关的制造技术却依旧补给着整个 ,据统计iPhone有30%的零件来自日本制造,夏普依旧是苹果 重要的显示器供应商之 ,另外,波音公司也从日本采购了大量零件,有人甚至调侃,这家公司有50%的血统都是属于日本的。
日本制造出来的产品,让本国人民放心,同时,也引发了中国人的抢购。相信很多人都应该知道“马桶圈”的故事。中国人为什么去日本抢购马桶圈?,这甚至成为了两会议题,在“抵制日货”的呼声尚绕梁三日之时,这种抢购热真有点让中国制造脸上挂不住。
从客户体验上来看,不得不承认,日本的马桶圈比之国内商品更有竞争力:日本马桶圈胜在细节,他们的工程师会充分地研究男人、女人臀部的差异,从而细分产品设计,而且在水流喷射力度、角度、烘干的温度、时间设定以及冲水时的防溅等功能,也有非常细致入微的标准要求;对比之下,中国的马桶能顺利把黄白之物顺利冲下去就谢天谢天地,至于,那些冲腚、热风吹干等高 功能就不要太指望了,急出 头汗之后,还是要用手纸来搞定。
关于日本马桶圈,还有 个需要澄清的就是“made in China”,没错,中国游客抢回来的日本马桶圈,确实产自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内,但可以肯定的是,相关质量标准,或者生产流程,日本企业都有着非常大的参与度,之于产品质量有着决定作用,正如iPhone6的组装基地在郑州,但这与中国手机无关。
日本马桶冲走了中国制造的尊严,是时候,检讨我们的产品标准、生产流程了,也是时候,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化了,当然, 重要的是,生产者要坚持生产好的产品,而消费者同样具有用“好产品”的意识。或许,多年之后,中国制造业产品真得会因消费者严苛要求,而大幅度提升品质,那时候,中国制造也应该要给消费者记上 功。
德国制造 专注简单
除了产品标准之外,中国制造业正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,掌舵者、中层和基层,几乎每个level都有着自己的焦虑和迷茫。
中国制造业 旦受到外部环境影响,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多元化投资,比如做空调的人,去做手机;做手机的,又去做电商;过去十年,房地产大热之时,又有大量企业转型房地产开发商,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,但企业如果只是以短期利益为目标,是很难拥有核心技术的,而这又恰恰是企业在经济环境恶化之时, 重要的护身符;相比之下,德国制造业的掌舵者就显得“迂腐”很多,他们能始终坚持自己的产品方向,持续沉淀核心工业技术,坚信制造企业能存活下来, 根本的原因是要解决消费者的生活、工作、娱乐的问题,而不是靠虚拟经济或着金融手段来美化财报。
另外,德国制造业面对员工的态度也需要国内企业进行反思。在中国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讨厌进工厂、讨厌制造业,多是因看不到前途,收入低的同时,又没有技能上的增长;相比之下,德国制造的雇员数量几年来保持着1.4%的增长率,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高出美国66%,更重要的是,德国企业能对劳动者持续培训,增加了员工技能的同时,又降低了企业管理者的难度,对于产品品质更是有着巨大的改善。